水利部:春灌保夏粮,抗旱显担当,稳固丰收基石

2025-05-23 23:21:07 数字货币存储 author

春灌告捷:水利工程稳固夏粮丰收基石

全国春灌收官,奠定丰收根基

今年五月下旬,水利部公布了最新的全国春灌数据:近4亿亩的土地得到了及时的灌溉,这意味着,在夏粮收获的关键时期,我们已经稳稳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要知道,粮食安全可不是一句空话,它关系到每个人的饭碗,而春灌的顺利完成,就像是给即将成熟的麦穗打了一剂强心针,让大家对今年的收成充满了信心。这背后,是无数水利工作者默默的付出,也是国家对农业的高度重视。

旱情下的水利担当:灌溉体系的价值凸显

今年,部分地区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旱情,这无疑给粮食生产敲响了警钟。但幸运的是,我们拥有一套相对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。这套体系就像一个巨大的水网,将宝贵的水资源输送到田间地头,有效地缓解了旱情带来的威胁。更重要的是,国家正在加快建立健全农业节水增效的制度政策体系。在我看来,这不仅仅是为了应对眼前的旱情,更是为了长远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。毕竟,水资源是有限的,只有合理利用,才能让农业发展走得更远。不禁让我想起了我老家,以前靠天吃饭,现在有了水利工程,旱涝保收,农民的脸上也多了笑容。说实话,看到这些数据,我心里还是挺踏实的,这背后是国家实实在在的投入和努力。

各地抗旱保粮实录:水利调度的智慧与力量

陕西:多元水源联动,精细化灌溉保障

陕西的抗旱经验,突出一个“活”字。他们没有只盯着一个水源,而是充分利用各种水利设施,大中型灌区、抗旱机井、机动水泵,甚至连沟道补水泵站和湖库调蓄都用上了。陕西省水利厅农水处工程师胡战峰的介绍让我印象深刻,他们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家,灵活调配各种水资源,确保每一寸土地都能喝上水。这种综合利用的思路,值得其他地区学习。我个人觉得,这种“不拘一格降人才”的做法,在水利方面也同样适用。

安徽:跨区域调水,解江淮大地之渴

安徽的淠史杭灌区、引江济淮等四大水利工程,简直就是“及时雨”。累计跨区域调水11.64亿立方米,这个数字听起来都让人觉得震撼。要知道,合肥、江淮分水岭地区,甚至皖北地区,都指望着这些水来保障生活、生产和生态用水。这让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个新闻,说有些地方因为缺水,老百姓生活用水都成了问题。相比之下,安徽的做法真的是高瞻远瞩,体现了对民生的深切关怀。我觉得,这种跨区域调水的魄力,不是每个地方都能有的。

全国联动:骨干工程齐发力,保障抗旱用水

面对旱情,水利部可不是单打独斗,而是全国一盘棋。调度黄河流域的刘家峡、万家寨、小浪底等骨干水利工程加大下泄,保障沿黄河省份的抗旱用水需求;调度长江流域的三峡水库加大日均出库流量,为湖北沿江地区取水创造条件……这种全国联动的气魄,真的让人感到安心。而且,水利部还加强雨水情监测预报,制定供水保障方案,特别是发挥大中型灌区抗旱主力军作用。说实话,看到这些措施,我感觉国家真的是把粮食安全放在了心上,落到了实处。我始终相信,只要全国上下齐心协力,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。

灌区:中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

灌区效益:产量倍增,旱涝无忧

我国耕地灌溉面积超过10.8亿亩,更令人惊讶的是,这片土地上生产的粮食竟然占全国总产量的80%!这充分说明了灌溉的重要性。更让人振奋的是,大中型灌区的亩均产量,竟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.5到2倍,更是旱地的2.5到3倍!这数据简直太惊人了。难怪有人说,灌区就是中国粮食安全的“压舱石”。我个人认为,这个比喻非常恰当。有了灌区,我们才能旱涝保收,才能有底气说“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”。

淠史杭灌区:特大型灌区的现代化升级

提到灌区,就不得不说淠史杭灌区。田成方、路成网、渠相通,这景象光是想想就让人觉得震撼。这个特大型灌区,实灌面积超过千万亩,以佛子岭、梅山等六大水库为水源,2.5万公里长的七级渠道纵横交错,保障灌区耕地旱涝保收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“十四五”时期以来,淠史杭灌区还在不断进行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,实施了27个单项工程,整治改造骨干渠道,新建、加固或重建各类渠系建筑物,新建或改建量测水站点。这些举措,大大提高了工程运行的安全性、可靠性,让灌区的粮食年产量达到了惊人的148亿斤!这让我深刻体会到,即使是再好的基础设施,也需要不断升级改造,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。

现代化灌区建设:为中国饭碗保驾护航

广西百色水库灌区工程正式通水,河南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工程试通水,宁夏青铜峡灌区启动现代化改造工程……“十四五”时期以来,我国现代化灌区建设真的是好消息不断。水利部的数据显示,我国已建成大中型灌区7300多处,形成相对完善的蓄水、引水、提水、输水、排水工程网络体系,耕地灌溉面积持续增加,为端牢“中国饭碗”夯实了水利基础。我坚信,随着现代化灌区建设的不断推进,我们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一定会越来越强。

节水增效: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

数字孪生灌区:淠史杭灌区的智慧转型

在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调度中心的电子大屏幕上,灌区水情、雨情、墒情和水闸控制等各类数据尽收眼底,这可不是科幻电影,而是实实在在的智慧农业!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局长吕平介绍说,他们以数字孪生灌区建设为牵引,实现了水资源配置、供水调度和水旱灾害防御等核心业务的数字化,加快推进灌区从粗放用水向节约用水转变,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。这种转变,在我看来,是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。只有通过科技赋能,我们才能更精准地利用水资源,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。

节水灌溉:数据见证的绿色变革

“截至2024年底,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6.38亿亩,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4亿亩。”水利部的数据让人眼前一亮。“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14年的0.530提高到2024年的0.580,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从402立方米下降到347立方米,实现了灌溉面积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加。”这些数据有力地证明了,节水灌溉不仅能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,还能保障粮食产量,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。我由衷地希望,未来能有更多的地区推广节水灌溉技术,让我们的农业发展更加绿色、更加可持续。

发表评论:

最近发表